介紹
牙根外露與牙齒敏感常讓人進食時提心吊膽。問題不只影響舒適度,也反映口腔整體健康狀態。了解成因與牙醫診斷步驟,能幫你與醫療團隊快速達成有用方案,讓日常飲食恢復正常。
牙根外露的常見成因
牙根外露多源於牙齦退縮或牙槽骨流失。常見因素含:刷牙方法錯誤導致磨損、長期牙周發炎、抽菸對口腔組織的負面影響、持續磨牙或咬合不正造成牙周受力不均。部分情況為牙齦退縮後未及時處理,導致根面逐漸暴露並變得敏感。
敏感的機轉與誘發情境
當牙本質或根面外露,外界冷熱或酸甜刺激可透過象牙小管觸發牙神經反應,產生刺痛感。刷牙、喝冷飲或吹冷風時最容易感覺到。若合併深層蛀牙或牙髓病變,敏感可能轉為持續劇痛,需要牙醫介入治療。
牙醫診斷流程說明
到牙醫診所時,醫師會先做視診與牙周檢查,評估牙齦退縮程度、牙石與牙周袋深度。接著會安排X光檢查評估牙槽骨與牙根狀態。牙醫還會進行冷測或敏感測試來判定疼痛來源。
若懷疑咬合導致問題,醫師會檢查磨耗面與咬合接觸點,必要時建議製作咬合板以保護齒列。診斷結束後,醫師會根據原因提出短期緩解與長期修復方案。
居家照護與可行緩解法
改善刷牙方式是基礎。改用軟毛牙刷,採圓弧或上下小幅度刷法,避免橫向用力。每天使用含氟敏感牙膏,能封閉部分象牙小管並逐步降低敏感度。避免酸性飲品或以吸管減少牙面直接接觸,可暫時減少刺激。
若為磨牙所致,夜間護齒套能減少對牙齒與牙周的壓力。戒菸與改善口腔衛生也有助於控制牙周發炎與退縮。
診所中常見專業處理
在牙醫診所,可能會施用氟化物塗佈或含有封閉小管成分的專業藥膏,這些方法能較快緩解症狀。對於暴露較廣的根面,醫師可能以樹脂覆蓋根面達到遮蔽效果。若退縮屬牙周疾病後果,會先進行牙周治療與清潔,必要時評估牙齦移植手術以恢復覆蓋與支撐。
若敏感源於牙髓病變或牙根裂縫,可能需更進一步治療如根管處理或修復。
結論
牙根外露與敏感並非無解。重點在於正確診斷與針對性處理。到牙醫診所接受完整評估,配合居家保健與專業處置,能有效控制症狀並降低復發風險。盡早行動比拖延帶來的問題少得多。